令青年人感到“治愈”的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五类:小动物、理想中的生活方式、人际互动、自然环境和治愈系文化产物。
【资料图】
约上三五好友,在城市街头漫步,打卡特色小店,探究历史古建……近日,Citywalk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休闲新宠。《2023小红书Citywalk趋势报告》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小红书上City walk相关搜索同比增长超30倍,舒缓心情是大家选择漫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当身体环绕树干,平静在内心发芽,拥抱大树成为当代青年自我疗愈的新选择。“没有宠物也要创造宠物”,代遛狗的工作被大学生争抢,迎接“萌物暴击”……
由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闫冰玉、心理学系教授吴建平、硕士研究生权明晓所著的论文《不如吃茶去:当代青年的“治愈”心理体验》的研究结果表明,当青年人需要情绪调节、情感不足、发展认知以及向往美好生活时,会产生“治愈”需求。令青年人感到“治愈”的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五类:小动物、理想中的生活方式、人际互动、自然环境和治愈系文化产物。
在当代青年群体中,围绕“治愈”元素不断生发,新的自我治愈方式正流行。
在城市探索中找到内心的宁静
来自河北的田阔是Citywalk的忠实爱好者,“前门北京坊→前门大街→长巷头条→三里河→桥湾地铁站”路线是他的最爱。“正阳门下的北京坊古老严肃,三里河则温和宁静。”田阔说,虽然三里河处于市中心,但并不喧嚣,“这里有小桥流水,有咖啡店和书店,简直就是‘城中的世外桃源’”。漫步于此,田阔觉得自己逃离城市喧嚣,找到了内心的宁静。
Citywalk慢旅游的特性让金融从业者林木着迷。他以前总是把旅游计划安排得很满,力求在有限的时间打卡最多的地点,结果每个景点都是走马观花。本应休闲的旅游,到了林木这里,变成了“赶路”的代名词。Citywalk让他慢下来,不用担心错过了什么,也不用着急到达哪里,林木可以随心所欲地观赏所在的城市,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喘口气。
有人用脚步丈量城市,有的人想用两个轮子将城市“打回原形”。数据分析师蔡辛回忆,前些年自己在工作日是“程序猿”,节假日是“沙发土豆”,逛个街都会喘。“我突然觉得不对啊,我还很年轻呢。”他逐渐培养起自己的骑行爱好。他喜欢和骑友千里相会,并肩骑行,在一段“有限的、自由的,只有自己掌控的时间”里探索全新线路、叩问身体极限。去年,他在工作之余圆满完成了6000公里的年度骑行目标。工作的压力、自然的释放,在他的生活中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。
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慧中认为,Citywalk兼具自然接触和社交两种属性。离开熟悉的环境、脱离熟悉的生活节奏,去探索城市,能够让我们在屏蔽烦恼的同时,拥有新奇的体验。此外,在Citywalk过程中和陌生人的接触,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恰如其分的关系动力,即我与人交流互动,而不用承受强网络带来的规范约束,比如:保守秘密、强制互惠等。
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认为,这种自我疗愈类似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论:个体凭自我感知去丰富体验,有些心理问题仿佛没有产生就已经解决了。“户外骑行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‘心理弹性’,强大的心理弹性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压力、挫折和创伤。”他认为,克服困难的即时反馈,也会给人带来更强的掌控感和成就感。
来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
城市探索之外,不少人也将目光投向自然,在美景中,在和动植物的相处中治愈自我。
除了Citywalk,田阔还酷爱追晚霞。在他看来,追晚霞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但这也意味着有很多可能性。某次下午6点,田阔发现天空有晚霞出现的迹象,本打算去学校食堂吃饭的他,立刻坐地铁赶到国家大剧院,在日落的最后一刻看到了晚霞。“虽然学校和国家大剧院看晚霞的效果差不多,但跑过去的过程本身就足够热血,充满仪式感。”田阔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治愈。
有人在美景环抱中放松身心,有人则喜欢给予自然拥抱,和树木来一场真正的亲密接触。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,来自上海的黎黎正在路边等人。或许是天气燥热,或许是树荫温柔,黎黎有了拥抱大树的冲动。她抱了十多秒,“树干凉凉的很舒服”,这莫名让她安心。她觉得大树是有灵魂的,只是不会说话。
“花花好可爱!”“萌兰吃竹子看起来好香!”95后周月将心灵疗愈付诸于动物,是众多熊猫“云”养者之一。在别人看来长相差不多的熊猫,他能精准地叫出名字并指出各自的特点。周月每天都刷熊猫视频,“看它们爬树吃竹子的可爱样,一天的疲惫也一扫而空。”到了周末,他还热衷于帮朋友遛狗,将对动物的“云”接触变为现实的相处。“我喜欢狗,但是房东不让养,只能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了。毕竟,谁能拒绝狗狗呢?”他说。
“自然接触是影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。”李慧中介绍,研究发现,当人看到自然界的庞然大物,比如大树、雪山等,可能会感觉自己变小,“这种小是自我变小,与自我相关的负面感受也会随之变小”。“接触自然本就有助于心灵治愈。”她表示,和自然相处常常伴随着运动,这样的过程能让人们从烦闷的源头脱离出来,收获短暂的放松。
至于“云”养宠物,代遛狗的治愈方式,李慧中分析,这是由于人们对动物的喜爱,尤其是毛茸茸动物的喜爱,有着深刻且本能的基础,即寻求安全的依恋。“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证明,哪怕没有生存必需的奶源,猴子也会选择和毛茸茸的假猴子建立联系和依恋。”此外,小动物们对人类不仅几无威胁,还能让人感觉温暖,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。
动动手,也能达到治愈自我
在多数情况下,城市探索、接触自然都需要我们置身室外去体验,那么如果不出门呢?治愈也有新方法,动动手有时就能达到效果。
“我上辈子可能是一只鸟,偏爱捡树杈子。”独居的李雪将装扮房间比作“筑巢”,这是她治愈自我的方式。“我很看重生活空间的审美体验,也很享受一个人整理房间的过程。”每当家里乱或有新的装扮想法时,她就会把家里的东西重新布局整理。李雪还很喜欢购买装饰物,一个小小的镜子,她不惜等待半年漂洋过海运回。“不论使用频率如何,它只要摆在那里就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。”在李雪看来,收纳和装扮可以让人专注下来做一件事,获得暂时的宁静。
两个月前,刘佳琦偶然参加了一节剪纸艺术体验课,这让她备感治愈。“剪纸艺术很考验功底,入门容易,剪得好很难。”她本想剪朵海棠,出来的却是缺枝少叶的“四不像”,但刘佳琦仍觉得很有成就感。“这毕竟是我的第一个作品,不完美但也是诚心之作。”她说。
然而,让刘佳琦觉得治愈的非遗手工,对于张芳洲来说就“变了味道”。今年端午假期,她在去景德镇旅游时体验了烧玻璃手作,店内限时一个半小时。“操作远比想象困难。”她回忆,烧玻璃步骤繁琐,工具多样,如果操作失误很可能造成玻璃炸裂。作为初学者,张芳洲上手很慢,蝴蝶刚做到半只翅膀时,时间就不够了。由于时间限制以及对作品的高要求,张芳洲在烧玻璃时始终处于神经紧绷、焦虑的状态,无法享受其中。
李慧中认为,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,容易体验到心流,即进入忘我的状态。在制作手工和装扮房间的过程中,容易集中精力,忘记时间的流逝,从而达到缓解焦虑、治愈自我的效果。动手创作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自主性,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能力。“让一件东西从无到有,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。”此外,非遗手工的文化内涵,能够让人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化和知识层面的提升。
不过,每个人感受到的被治愈的点是不同的,同一种方式每个人体验也各有差别。“想治愈的方面不同可能是原因之一。”李慧中认为,当一个人日常缺失动力,动手做一些事情可能让他感到平静;对于压力过大的人来说,静坐可能会很无聊。“采用何种治愈方式,需要根据焦虑源来选择。”她说。
(本文除李慧中、陈武和张芳洲外,采访对象均为化名)
来源:中国青年报
责任编辑:林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