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稿|行星
【资料图】
来源|贝多财经
在二手消费方式愈发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,这阵“绿色风”也惠及了众多二手交易平台。二手消费电子产品交易和服务平台万物新生(爱回收)集团(NYSE:RERE,下称“万物新生”)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,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
从财务数据来看,万物新生在2023年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十分强劲,营收稳健、盈利向好的同时,得益于门店合作与产业链完善的多点布局,其品牌力也得以持续上扬,进一步夯实行业竞争壁垒。
一、营收利润双增长,降本增效持续发力伴随着经济复苏,线下消费“烟火气”的回暖为万物新生业绩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。财报显示,万物新生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总收入29.6亿元,同比增长38.1%,突破业绩指引高端。
目前,万物新生涵盖1P(自营)和3P(平台)两大业务。其中,自营产品的收入为26.4亿元,同比增长42.2%;平台服务的收入为3.3亿元,同比增长12.1%,平台收费率提升至5.37%,较2022年同期的4.54%有了明显提升。
在两大业务均实现双位数增长,双轴驱动业绩长线发展的同时,万物新生的盈利能力同样不容小觑。2023年第二季度,万物新生的non-GAAP经营利润为5198万元,经营利润率较同期的-2.0%提升至1.8%,二者均创下单季历史新高。
2023年第二季度,万物新生的non-GAAP净利润为3640万元,non-GAAP净利润率由2022年的-0.6%提升至1.2%。之所以能够实现扭亏为盈,主要归功于万物新生在降本增效层面的持续发力。
万物新生在财报中表示,该公司通过自动化技术改造、大数据算法加强其质检与物流效率。2023年第二季度,万物新生的履约成本为2.69亿元,non-GAAP履约费用率同比下降3.7个百分点至8.8%,实现显著优化。
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,万物新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、受限资金、短期投资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余额共计25.4亿元,现金储备丰富,为该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。
二、门店业务齐扩张,强强联手促产业链升级相较于线上二手交易平台,线下二手门店打破了沟通时间滞后、沟通空间有限的局限性,以其零距离、高效率的优势逐渐崛起,成为了二手市场的新业态。
万物新生在打通“线上下单+线下回收交付”路径、构建交易转化场景的同时,十分重视线下门店的铺设与布局。截至2023年6月30日,万物新生的线下门店覆盖269座城市,门店总数达1944家。
基于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和成熟的履约交付能力,从“多品类”战略出发,万物新生在门店内增设影像器材、箱包、腕表、黄金、名酒、鞋服等品类的回收,以求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种回收需求,提升门店坪效。
2023年第二季度,万物新生的奢侈品回收交易额环比增长60%,黄金回收交易额环比增长近100%,不含摄影摄像器材的多品类回收规模超2亿元,多品类回收主力门店数量达231家,环比翻倍,多品类回收业务规模快速扩张。
不仅如此,万物新生在挖掘市场深度、拓宽门店广度同时,还选择“强强联手”,共谋产业链的延长。爱回收于2023年6月正式登陆苹果中国内地的线上官网与线下官方旗舰店体系,成为苹果在中国内地的第二家“以旧换新”服务商。
此外,爱回收与京东基于多年的紧密合作,共同搭建一站式以旧换新,方便用户购买产品时选择换新方案和旧机验机估价。2023年第二季度,爱回收在京东站内的“一站换新”业务实现重大突破,营收同比增长116.9%。
三、绿色回收共倡导,提升企业价值厚度在二手翻新领域,万物新生将华南东莞运营中心的翻新能力复制到常州、武汉、成都、天津四大运营中心,更广泛地覆盖全国市场,并增加对平板、笔记本电脑等品类的产品进行成色和性能的提升,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。
持续发力的“焕新机”业务,为万物新生开辟了更大的增值空间。2023年第二季度,万物新生自营商品经合规翻新后的toC零售收入达到1.7亿元,环比提升22%,带动自营业务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.0%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万物新生不仅在商业端持续发力,还将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实践中,致力于打造ESG (即“环境、社会和治理”) 样本企业。2023年第二季度,万物新生发布了2022年度ESG报告,这已该公司连续第三年发布相关报告。
报告披露,万物新生于2022年回收并监督绿色处置废旧电子设备共计27万台,减少电子产品污染约43.2吨;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0.3吨二氧化碳当量/百万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18.9%,碳排放强度连续三年下降。
此外,万物新生还通过联名合作的形式,与更多的消费品品牌共同倡导绿色的循环消费模式。2023年以来,爱回收先后与全棉时代、凯德、WonderLab、盒马、每日黑巧、豆瓣豆品和腾讯公益等多个品牌开展合作。
展望未来,万物新生将继续保持自营业务、手机3C回收与交易业务基本盘的战略定力,同时在行业中形成更多消费品牌的协同,共同为用户创造便捷的循环消费体验,持续夯实更广泛的二手消费产业链。